自己。】
是秦朝自己葬送了自己。
冷静的话响在嬴政和其他人的心上,原来这便是后人的论断。
嬴政忽然想起昔年七国纷争的时代,百家争鸣各谈治国之道,齐宣王问政孟子霸道,孟子避而不谈,转论王道,所谓“保民而王,莫之能御也。”安养百姓,天下自有。
可事实是七国征伐,天下交相利,唯国富兵强,方有一战之力,所以秦依商君,以法图强,逐鹿天下,遂有中原。
然而兜兜转转,“仁义不施”、“秦爱纷奢”,那些断语又回到了“保民”。嬴政拧眉,他自认和荒淫逸乐沾不上边,但爱人……嬴政不由得重新回想起对民众的取用。
唐朝。
李世民也觉得这论断堪称精警,他道:“天下苦秦久矣,始皇在时,天下动荡已初显,始皇既殁,二世荒淫,百姓怨声载道。民困邦危,秦亡确乎是亡于己。”
房玄龄接道:“秦世动荡,始皇早殁,危局已深。陛下且看那前隋,隋文治下地广二代,威振八纮,是何等基业?然广荒淫暴虐,盛理宫室,穷极侈靡,六军不息,百役繁兴,盗屠四起,生民积怨,大好河山、煌煌基业一朝土崩瓦解,比之秦之胡亥,岂非更令人骇然?”
李世民神情一肃:“确是如此。炀帝承文帝余业,海内殷阜,天下强盛,可比胡亥稳妥多了。可叹他吼来弃德穷兵,自取颠覆,当真是天作孽,犹可恕,自作孽,不可活。”
孔颖达深深叹息:“吉凶由人,祆不妄作。杜牧此文,可为万世戒。”
【下面杜牧做了一个假设,说如果六国可以做到爱人的话就足以抗击秦军,秦人如果能做到爱人的话,同样可以避免亡国之祸。这是为了和前面的“六王毕”呼应起来,行文至此,六王为何会毕也昭然若揭了。
杜牧的论证其实是一以贯之的。
这里大家要注意一下“谁得而族灭也”的族,意思是使灭族,大家不要理解成了最终的那个“卒”。】